反诘:fǎnjié反问。
1、反诘是汉语的一种常见用法,也要求留学生能正确理解并能在交际中得体运用。
2、写自己处处和时尚作对比,并以反诘句明确表现自己,不能“上下相孚”,写的光明磊落,肝胆照人。
3、一百零本文通过句法、语义和语用描写,运用替换、省略等方法考察了反诘语气副词的功能。
4、这种气氛的形成,固然由于内容是歌唱时康人寿,但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老人白发上插着红花,乐陶陶地对着酒杯,这一形象一开始就给诗带来一种气氛;语言节奏的流走顺畅,“花”、“酒”等字的反复回环出现,也显得和乐遂意;颈联“况复”、“那堪”等词语的运用,末联“争忍……不”的反诘句式,又都能把气氛步步向前推进,有那种“击壤而歌”的意味。
推荐阅读:反诘
5、奥斯本怒目注视着纳斯。 “还要等? ”他反诘道。
6、文摘:中古汉语副词“更”语法意义比较复杂,既可表示转折或反诘语气,也可表示动作行为、情况反复、轮迭进行或出现,还可表示程度的加深;在语义指向上,副词“更”既可指向主语、谓语,还可以指向多个成分。
7、本文通过句法、语义和语用描写,运用替换、省略等方法考察了反诘语气副词的功能。
8、这样的话,绝大部分听证的时间即可用来提问和进行反诘问,以澄清和验证证人的结论。
9、反诘问句是种文学技巧,能将想法有效地分类、组织,进而使表达更有条理。
10、第六章主要考察了汉韩反诘语气副词的表述功能、传信功能和否定功能。
11、从句中的位置分布上,汉韩反诘语气副词的位置比较灵活,多数成员可以位于句首和句中,有的还可以位于句末或独用。
12、罗子英与余铭传同学词于陈洵,诚实可靠,肝胆照人,把此事请求梁寒操援助,第三卷遂得刊印。写自己处处和时尚作对比,并以反诘句明确表现自己,不能“上下相孚”,写的光明磊落,肝胆照人。
13、【组成】肉豆蔻(去壳)半两,红豆蔻(去皮)半两,草豆蔻(去皮)半两,白豆蔻(去皮)半两,细辛(去苗叶)1分,丁香半两,桂(去粗皮)1两,甘草(炙,锉)半两,人参半两,赤茯苓(去黑皮)半两。他孤单单地又听到了脉脉传情的箫声,而此时正月照那红豆蔻,于是又联想到曾与她同处在.月下的情景,而如今月色依然,人却分离,她还依稀如旧么?这反诘的收束,将其如痴如幻的情怀表达得更为深诱,更为动人了。
14、如果是反诘,答案肯定是?“是的”
15、同时还对“语气”以及“反诘语气”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分析了汉韩语言学界对两个概念的认识上的异同。
16、我在反诘板垣所举证人曾任陆军次官山胁时提出这件通令,山胁无法否认。
17、如果是反诘,答案肯定是“是的”
18、知礼又作《观心二百问》反诘。
19、你为什么把我带到这里? ”老人气势汹汹地反诘。
20、我常反诘:“妈妈,可您不知道那笑是真是假呀!”
21、在语义上,该类句子反诘的侧重点在于方式、条件,而非陈述之主体。
22、反诘问句的用意在让人注意后续的陈述。
23、敢于反诘与勤于总结,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24、于是紧扣题目,以反诘语作结:“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25、奥斯本怒目注视着纳斯。“还要等?”他反诘道。
26、事颇有迹,卒赖奥援,反诘责言者。严诏诘责,召那彦成回京。
27、回溯、检视20世纪下半叶我国中小学教师法规建设的历程,是为了对这段有特殊价值的历史进行理性的反诘,从中总结、提炼出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藉此筹划其在21世纪的发展走向:构建较为完善的中小学教师法规体系,建立富有成效的教育法律监督机制,注重法律文化建设、增强教育法律意识,实现教师法规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
28、给我时间思考,除非那是个反诘…
29、以反诘把读者说成是反英雄,恬不知耻的享乐主义者,某一先入主题或无意识的囚徒,或随心所欲的意义发明家。
30、前者可以标记“反诘”和“揣度”两种语气,通过是否与句末语气词同现,这些标记副词可以分出等级;
31、一百八以反诘把读者说成是反英雄,恬不知耻的享乐主义者,某一先入主题或无意识的囚徒,或随心所欲的意义发明家。
32、当然,有人会立刻反诘说,我不了解这话的确切意义,而且我必得承认,我不能提出“上帝”一语的适当定义。
33、你为什么把我带到这里?”老人气势汹汹地反诘。
34、至于反诘问句,我想先问清楚,你的文章中的反诘问句有正确使用吗?
35、第二部分分析“怎么”的非疑问用法,主要分析了“怎么”的虚指、任指、感叹、反诘四种非疑问用法。
36、云胡不夷”,以反诘句式,语气热烈,言其心情大悦;“云胡不瘳”,言积思之病,至此而愈,语气至深;末章“云胡不喜”,则喜悦之情,难以掩饰,以至大声疾呼了。
37、二百五奥斯本怒目注视着纳斯.“还要等?”他反诘道
38、前者又可分为陈述类语气副词、反诘类语气副词、指令类语气副词。
39、最后诗人以反诘语气收束全诗:“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40、此时霍宗神这一大串反诘问句提出来,一时间却也令得颜海天无言以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