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朝:huāzhāo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见“花朝节”。2.指百花盛开的春晨。亦泛指大好春光。唐白居易《琵琶引》:“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唐李商隐《梓州罢吟寄同舍》诗:“不拣花朝与雪朝,五年从事霍嫖姚。”郁达夫《毁家诗纪》之一:“转眼榕城春欲暮,杜鹃声里过花朝。”★相传阴历二月十二日或十五日为百花生日,称为「花朝」。唐.司空图〈早春〉诗:「伤怀同客处,病眼却花朝。」也称为「百花生日」、「花朝节」、「花朝日」。百花盛开的早晨。比喻美好的时光。唐.白居易〈琵琶行〉:「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1、大沽、小布等乡村“帽子”要说“有子”,因为“帽”与“毛”谐音;农历每月初五俗称“月忌日”,诸事不宜;花朝日是天女送花的日子,妇女不能做针线活,免伤花苞;七月半“鬼节”,忌夜行,忌小孩外出,更忌游泳,因怕野鬼缠身拖走;惊蛰至春社之间和农历六月最后一天至七月十四日,忌走亲戚,因有给已故人“拦社”、“悬衣”之嫌;春社忌推磨、犁田、用针,有说推磨灭、犁田会掸破社公的头,用针会刺破蛇胆,病蛇头子(手指头);按天干、地支排列,逢“丁”不剪头,逢“丙”不作灶。
2、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3、这度假村远离喧嚣的闹市,花朝月夕,幽静得宛如世外桃源。
4、相思借酒消,酒醒相思到,月夕花朝,容易伤怀抱。
推荐阅读:花朝月夕
5、《随园诗话》卷七引清王梦楼《在西湖寄都中同年》诗:“星河云海望迢迢,八度花朝与雪朝。
6、晋人周处所撰的《风土记》一书:“浙间风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竞放,乃游赏之时,花朝月夕,世所常言。
7、花朝:古人以阴历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称为花朝。
8、《翰墨记》:“洛阳(今属河南)风俗,以二月初二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诚齐诗话》:“东京(今河南开封)二月十二日曰花朝,为扑蝶会。
9、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定为“花朝”,即百花生日,举行大规模的赏花盛会。
10、跋》称他“每当花朝月夕,假庙园(城隍庙豫园)之‘玉泉轩’,张灯招客,任人猜射,此邦传为胜事。
11、花朝月夕,最苦冷落银屏。
12、花鼓戏《打铜锣》、《补锅》,采茶戏《小保管上任》等剧目被移植为花朝戏,用花朝音乐和技巧来表现,亦收到很好的效果。
13、明代马中锡《宣府志》载:“花朝节,城中妇女剪彩为花,插之鬓髻,以为应节。
14、既而奖为河南尹,辟游道为中正,使者相属,以衣?待之,握手欢谑。”陈毅《间关抵延值花朝林老六旬大庆》诗:“联帅举杯多欢谑,祝公三度上天台。
15、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二月望》中亦言:“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浙间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放之时,最堪游赏。
16、一百四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林下何须逺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长孙皇后
17、词的结句与起拍“梦后”“酒醒”二句呼应,感慨万千,既蕴藏着小苹流落民间之后,作者见月思人的一片深情;同时把“初见”以后的花朝月夕种种缠绵情意也都包容无遗了。
18、从音乐的角度来取名,增叫做添声,减叫做偷声。晏几道《南乡子》:“月夜落花朝,减字偷声按玉箫。
19、记者在卜蜂莲花朝阳路店看到,糖果区早已难觅关东糖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花花绿绿、琳琅满目的新糖果。
20、出处《旧唐书?罗威传》:“每花朝月夕,与宾佐赋咏,甚有情致。请自今藩镇幕僚,勿得任台官;虽亲王、宰相出镇,亦不得奏充宾佐。
21、花朝寒食,忽一春过半。
22、演唱时,由于“庙堂音乐”比较忧伤、低沉,不宜表现欢乐、明快的性格,故吸收了大量民歌和丝弦小调,统称“花朝音乐”。第二节,通过对三朝音乐机构及其职能的描述,分别考察其对中原传统的吸收与变异,并藉以进一步阐明了三朝宫廷音乐的特征。
23、花朝节又称“挑菜节”。
24、一百七于清晨暮色,花朝月夜下,搬张躺椅,斜倚临河的“美人靠”上,一杯清茶,几句闲话,或是什么都不做,安安静静地发呆,就百般妩媚了。
25、飞飞细雨湿花朝,不省阳乌影动摇。
26、花朝”一词最早见于晋人周处所撰的《风土记》一书:“浙间风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竞放,乃游赏之时,花朝月夕,世所常言。
27、月夕花朝,登楼远望,一碧万顷,水天一色。
28、民间习俗,又称“花朝”、“百花生日”。
29、马中锡《宣府志》载:“花朝节,城中妇女剪彩为花,插之鬓髻,以为应节。
30、二月望》中亦言:“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浙间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放之时,最堪游赏。
31、花朝节,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
32、《花朝赋兰得花字》:“移来自唐窖,庙市分其芽。
33、在春夏则热闹之至,秋冬则冷落矣;在花朝则喧哄之,至月夕则星散矣;在清明则萍聚之,至雨雪则寂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