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huājiǎ 基本解释:(1)[acycleofsixtyyears;sixtyyearsofage]∶即一甲子。由天干、地支组合,每一干支代表一年,六十年为一循环。因干支名号错综参互,故称花甲子。后称年满六十为花甲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计有功《唐诗纪事》年逾花甲(2)[times;days;years]∶年月;时代(3)[age]∶年纪;年岁●详细解释:1.亦称“花甲子”。指六十甲子。古代用干支纪年,以天干与地支依次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故称“花甲”。后亦以指六十岁。唐赵牧《对酒》诗:“手挼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宋范成大《丙午新正书怀》诗之一:“祝我賸周花甲子,谢人深劝玉东西。”《西游记》第二十回:“﹝老者﹞道:‘痴长六十一岁。’行者道:‘好!好!好!花甲重逢矣。’”李準《大年初一》:“今年是‘鸡年’,阮辛酉是属鸡的,六十年花甲子,到正月初一,阮辛酉算是整整六十岁了。”2.泛指年月、时代。清孔尚任《桃花扇·拜坛》:“年时此日,问苍天,遭的甚么花甲。”3.指年纪,年岁。《说岳全传》第六四回:“凡有人祭奠的,必是叛臣一党,即要拏去问罪。况且行文画影,有你面貌花甲,如何去得?”★◎花甲huājiǎ(1)[acycleofsixtyyears;sixtyyearsofage]∶即一甲子。由天干、地支组合,每一干支代表一年,六十年为一循环。因干支名号错综参互,故称花甲子。后称年满六十为花甲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计有功《唐诗纪事》年逾花甲(2)[times;days;years]∶年月;时代(3)[age]∶年纪;年岁★年满六十岁。【造句】他年逾花甲,体力却不逊于年轻人。★年满六十岁。以天干、地支组合,六十年一甲子。因干支错综参互,故称为「花甲」。《西游记.第二○回》:「又问:『年寿岁何?』道:『痴长六十一岁。』行者道:『好!好!好!花甲重逢矣。』」
1、时他虽年近花甲,仍乐此不倦,联合旧时艺友,重建了解家班,为乡亲们演唱道情皮影戏。
2、一年多后,他又回到青云谱,并在这里度过“花甲华诞”。
3、年近花甲的杨锁根本可以年纪大推辞的,但本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思想觉悟,坚决服从组织的决定,接受了安全巡查工作任务。
4、现在,这批老党员大都年过花甲。
推荐阅读:年过花甲
5、虽已年过花甲,但每战必身先士卒,带头冲锋杀敌。
6、在这10年漫长的社会最底层生活中,他不仅要承受着与一般农民同样的田间劳动负担,还要承受着种种人身攻击、人格侮辱与频仍的强制义务劳动的摧残、折磨……至1979年夏始获落实政策,恢复教职,时已花甲之龄,未几退休。
7、十五博士只有年过花甲的表演家方能荣获此尊称,其青年时代多是村里表演鼓子秧歌的名流更高手,曾备受乡里称颂,年事高后专门从事秧歌教练、表演指导工作,为保持本村特有的舞蹈技艺与荣誉不遗余力的工作。
8、1988年获得平反、恢复党籍时,罗传经已经年过花甲。
9、年轻貌美的奈美子岩下志麻跟拈花野草的丈夫离婚后,改嫁富有的花甲老翁庆
10、本报讯(华商晨报华商响网主任记者房延彦)年过花甲的她,本可安心享受晚年生活,却当起了邻居家的“保姆”,承担起义务照顾残疾姐妹的任务。
11、我们老师虽然年过花甲但是依旧每天满面春风的为我们上课。
12、一百五再过两个月王教授就入花甲之年了,几个学生正在商量怎样为他祝寿。王教授却抓紧工作,争取在六十寿辰前把书稿完成,作为永久的纪念。
13、主殿为水月宫,供奉观音,配祀包公、龙母和六十花甲太岁,另有两个厢房,分别为书院及公所。
14、他为花甲老人吴和春的连续3年志愿救灾,特别敬佩。
15、例如:一位来自釜山小中心的师兄,虽然已过花甲之,但仍然勤快地参与工作,他的强健体魄及助人的热诚,令其他年轻的同修刮目相看。这个系列拍到第二集可幸的是男主角仍然由台柱梁朝伟担任可惜的是事别四年续集的成绩却没有怎样的突破更莫说令人刮目相看了。
16、无论年届花甲,抑或二八芳龄,心中皆有奇迹之诱惑,生命之欢乐,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
17、大爷今年六十花甲,穿着皮裤叼着雪茄,精神抖擞红光满颊,钞票大把塞满皮夹,欲求一女共度晚霞,诚心征婚就在当下,愿那女子年纪不大,做事温柔不像唠唠家常说说闲话。
18、年近花甲的吴天保在汉口清芬剧场示范演出了《哭祖庙》。
19、六十花甲子的提法是与命运相符合的,这个理论在命理学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0、近花甲之年,仍膝下无子,过着伶仃孤苦的生活。
21、这时的朱绶光已年近花甲,抚今追昔,不禁感慨系之。
22、例如:一位来自釜山小中心的师兄,虽然已过花甲之,但仍然勤快地参与工作,他的强健体魄及助人的热诚,令其他年轻的同修刮目相看。
23、他们当中有十几岁的少女,也有年过花甲的老人。
24、一百九欢庆一甲子庆,圆山大饭店推出“花甲之喜60宴”,从历任当局领导人的“御馔”、蒋家与政要喜欢品尝的美馔佳肴中,设计两套料理。
25、孟森以知命之年出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主编,在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辄于谈清故者有所辩正;北上掌北京大学史学讲席,年逾花甲;迄至1937年底,捐馆辍笔。
26、九九重阳,沉淀着金秋的丰硕,感受了生活的温馨。它是属于花甲卸任转折的轻松、古稀牵手连接的和睦、耄耋拐杖支撑的充实的。一句贴心的问候、一条温馨的短信,祝愿所有老年朋友们节。
27、现在我们看到的樊哙墓一掊土,是几个花甲古稀老太自发拉土堆积而成的,并在墓碑的前面设置了香炉供香客烧香而
28、老师为了我们呕心沥血了一生,如今年过花甲,咱们可得经常去看望他。
29、那些不合时宜的孩子都交由农村的妇女们秘密抚养悄悄带大,而迷人的花甲老妇却打扮得像二十岁的姑娘去参加晚宴。
30、《五遁忍术》(1982)的时候,大导演张彻已年近花甲,可谓英雄迟暮。
31、这时,太太们坐得散开了一点,大家透过空隙看见一个年届花甲的小老头坐在一张长椅的一端,他露出一口坏牙,脸上堆满狡黠的微笑。
32、一百花甲老者虽然年迈,走起路来却行步如风,连说话都云淡风轻。
33、关于文学批评的态度,田是立足于实际,批评了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贵远贱近,向声背实”,二是“文人相轻,自古而然”.都具有针砭现实的作用,同时还具有相当的概括性.所以一千多年来常被人们引《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它对文学全面提出了崭新的观点,标志着文学的自觉时代的到来。也许是出于对“花甲之年”的敬意,也许是出于对“黄金时代”的向往,有些学者在评价中国当代文学的时候,常常表现出过度的慷慨和乐观??在他们看来,“当代文学”的成就已经超越了“现代文学”,只是由于“文人相轻”和“贵远贱近”的积习作祟,人们才显得“吝啬”而“苛刻”,未能积极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时代的文学。
34、★已过花甲之年,两鬓斑白,面有皱纹,但行动气势,仍是雄威尚在,没有半点龙钟老态。
35、无论年届花甲,拟或而不八芳龄,心中皆有生命之欢乐,奇迹之诱惑,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
36、此拳据初步考证源流是由山西榆次东阳镇人赵莲所创,赵连字晋聘(1657一1748),从小喜文习武,曾官居湖北省江陵县正堂,花甲后归里,集诸家之长,创弓力拳现已传七代。
37、近日,通州区博物馆收到一对方柱形门枕石,捐献人叫范宝全,是台湖镇田府村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
38、无论年届花甲,抑或二八芳龄,心中皆有生命之欢乐、奇迹之诱惑,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
39、他虽年逾花甲,但壮心不已。
40、借着夕阳的余晖,我把母亲用锄头刨出的草垡子一块块敲碎,敲打出一把把白色的茅草根,也敲打出我人生中关于炊烟和温饱的永久记忆……2 0多年后,眼前故乡又不见炊烟升起,回到家里,年逾花甲的老母告诉我,那是因为村里办起了造纸厂,稻草和麦秸都卖给厂里了——现在家家都用上了液化气和电饭煲。
41、李奶奶已年逾花甲,但她每天仍然要忙家务事。
42、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相互搭配构成了下表所示的60个干支,俗称“六十花甲子”。
43、再过两个月王教授就到花甲之年了,几个学生正在商量怎样为他祝寿。
44、传说他年过花甲后,仍能步履如飞。
45、1932年,年近花甲的赵云壑归隐苏州,辟园造景,遍植琪花美树。
46、我有两个周忘记了给它浇水,它便褪去了青色的外袍,仿佛一夜之间黄了头,如花甲之年的老翁一般垂首而立,体弱多病的早已驾鹤西去,身强力壮的已驼背弯腰。
47、现在年过花甲,仍在继续为建设新农村作现贡献。
48、他年过花甲,孤寡无依。
49、四晌午,烈日当空,云彩汇聚在一起,形成栩栩如生的图案,有的像花甲老人头上的白发,有的像入口即化使人心旷神怡的棉花糖,有的像怒不可遏,威震四方的老虎,奇妙的事物比比皆是,把天空装饰得摄人心魄。
50、他已是花甲之年。一路而来,除了过失与悔恨,他一无所获。
51、年过花甲的老干部扭起了秧歌,娃娃们跳着少儿舞。
52、王安石细细一想,自己年已花甲,姣娘正值弱冠年华,偷情之事不能全怪她,还是来个两全其美吧。
53、夕阳西下,走在回家的路上,回想着一天沉重的作业,便不由得有所失落,那声音唤住我,回头望去,那对年过花甲的老人。
54、董六泉此时已年过花甲,满头银霜,陈子仙则红颜嫩色,丝头绳系着头发。
55、主殿为水月宫,供奉观音,配祀包公、龙母和六十花甲太岁,另有两个厢房,分别为书院及公所。中秋的传说,源自后羿和嫦娥的故事,美丽的嫦娥,因偷偷吞下丈夫后羿的不死药,升天飘到月宫里去了从此,嫦娥长居月宫,以玉兔为伴,过寂寞的生活,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月圆之夜,她都会把澄明皎洁的月色映照到人间,提醒人们这个凄美的传奇故事。
56、最后一座房子年逾花甲的老木匠向老板请求退休,准备回家与妻子儿女共享天伦之乐。
57、苏元春服刑时,年届花甲,尚无子嗣,拜把兄弟袁世凯送一婢女王氏给他为妻。
58、插花者即是年过花甲的作者自己。
59、现虽年过花甲,但健壮宛如少年。
60、当年谭先生已近花甲之年,其扮相不仅俏、美、边式,而且一招一式均不失“开口跳”的架势,即真是抬腿有尺寸,举手是地方。
61、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春,花甲之年的韩振先以“奉祀生”之职,担荷重修了位于五峰山上的“韩文公祠”,从而,留下了“贤裔”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