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饮:yǐn yǐn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谓举杯而饮。《南史·檀道济传》:“ 道济 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中>》“旋復代赭石汤方”注:“其人面赤,表气怫鬱,渴欲引饮,復与汤水,以助发其汗。”
1、形体干瘦,面黄发枯,不时大渴引饮,心神烦热。【主治】消渴,腑脏枯燥,口干引饮,小便如脂。
2、【方剂主治】营卫凝涩,风热秘结,气壅引饮。
3、《症因脉治》卷二:“伤燥咳嗽之症,口渴唇焦,烦热引饮,吐痰不出,或带血缕,二便带赤,喘急咳嗽。
4、俄尔间引饮一斛。⑧治消渴引饮无度:人参、瓜蒌根各等分。
5、《证治要诀?大小腑门》:“若感暑气而成痢疾者,其人自汗发热,面垢呕逆,渴欲引饮,肠内攻刺,小便不通,瘀血频并。
6、用于消渴引饮。
7、全身可见发热头痛,口渴引饮,口气臭秽,大便秘结。
8、消渴或热病中暑、烦渴引饮。
9、用于内热伤津,口渴引饮之消渴病,常与天花粉、葛根等配用,如玉液汤。
10、【主治】小儿伏热吐泻,虚烦闷乱,引饮不止。
11、余也笃信而好古,于是乎为渴家而无热者,投以石膏之剂,病已而未见其害也;方炎暑之时,有患大渴引饮而渴不止者,则使其服石膏末,烦渴顿止,而不复见其害也;石膏之治渴而不足怖也,斯可以知已。
12、证见身热汗多,渴欲引饮,心烦口苦,小溲短赤刺痛,舌红苔黄,脉洪数或弦数。
13、伴有大便秘结,口渴引饮,舌质红、苔黄燥,脉实大。
14、诸般风气上壅,久积热毒,痰涎结实,胸膈不利,头旋目运;或因酒、面、炙?、毒食所伤,停留心肺,浸渍肠胃,蕴蓄不散,久则内郁血热,肠风五痔,外则发疮疡痈疽,赤斑游肿,浑身躁闷,面上?赤,口干舌裂,咽喉涩痛,消中引饮;或伤寒时疫,口鼻出血烦躁者;及风毒下注,疮肿疼痛,脚气冲心闷乱;一切风热毒气,并皆主之。
15、【主治】①消渴或热病中暑、烦渴引饮。
16、渴引饮,肝胆湿热,腹水,小便不利等病症。
17、《泉州本草》:治消渴引饮,疳疮流黄水。
18、若a细胞功能亢进,胰高血糖分泌量增多,则会出现大渴引饮多食善饥尿多便秘舌深红苔黄燥起刺脉实数一派阳热证。阳盛则热。
19、引饮汤瓶内硷、葛根、水萍焙等分。
20、治肝病腹水,骨蒸劳热,消渴引饮等症。
21、《泉州本草》:治消渴引饮,取蚌清水炖食。
22、【主治】卒大下痢热,唇干口燥,呕逆引饮。
23、治中暑受湿,引饮过多,头痛烦渴,湿热便秘。
24、胃火上炎,则烦渴引饮,口臭口烂,齿龈肿痛。
25、内心烦热,小便量少色深,口干引饮等症。
26、口渴引饮,舌苔黄燥者,加石膏30克、知母12克。
27、伴见口渴引饮,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28、证见暴发眩晕,口渴引饮,大便燥结,脉洪数。
29、阳明燥热者,伴见口渴引饮、大便燥结、目干鼻干等证,治宜清胃凉营止血,选
30、全村有87户引饮用井水,占农户总数的100%。
31、洋烟”,并小溲不通,继而大渴引饮,饮而即吐,而起居如常也。
32、指妇女妊娠期正值炎夏,口渴引饮之证。
33、治消渴引饮,疳疮流黄水。
34、【主治】大虚不足,小便数,嘘吸,焦渴引饮,膀胱满。
35、引饮无度:韭苗日吃三、五两。
36、或以饥困劳役,虚其阴血,则阳独治,故令肌热、目赤、面红、烦渴引饮。
37、【功能与主治】治伏暑,引饮燥渴,过食生冷成霍乱。
39、《圣济录》引饮汤瓶内硷、葛根、水萍焙等分。
40、【主治】心移热于肺,膈消胸满,心烦,津燥引饮。
41、【主治】①消渴病,口渴引饮。
42、【主治】夏秋暑湿,恣食生冷,遂成霍乱,阴阳相干,脐腹刺痛,胁肋胀满,烦躁,引饮无度。
43、气虚燥渴引饮,用黄芪汤;阴虚舌燥、渴饮不已,用麦门冬丸、地黄丸。
44、俄尔间引饮一斛。
45、暑邪侵入人体,常见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此为伤津的关键,津伤时,即见口渴引饮、唇干口燥、大便干结、尿黄心烦、闷乱等症。
46、证见胸膈烦闷,口渴引饮。
47、口干、舌燥、烦渴引饮、小便黄赤,属热厥证,
48、④《泉州本草》:治消渴引饮,取蚌清水炖食。
49、证见寒热身疼,头面色赤,口渴引饮。
50、大渴引饮,得饮即吐。
51、骨蒸劳热,消渴引饮等症。
52、主证头目眩晕,烦渴引饮。
53、以大渴引饮为主症,或见小便甜。
54、主心病嗌干,心痛,渴而引饮,肾病消中。
55、⑨治消渴引饮无度:韭苗日吃三、五两。
56、【方剂主治】小儿疳渴,引饮不休,肌体羸劣。
57、⑦《广东中药》:“治吐、衄,燥渴,咽痛,便结。【功能与主治】治伏暑,引饮燥渴,过食生冷成霍乱。
58、夏季盛暑之时,发生泄泻,症见泄泻如水,自汗面垢,烦渴尿赤,可加藿香10g,香薷10g,扁豆衣10g,荷叶10g,以清暑化湿。,右脉洪大而数,左脉反小於右,头晕痛,面垢齿燥,口渴引饮,面赤心烦恶热,大便或秘或泻,或泻而不爽等。
59、因炎暑而致之口渴(多为大渴引饮而不易解渴者)。
60、口渴引饮、大便秘结等症。
61、但口渴又有渴而引饮和渴而不欲饮之分。
62、方剂主治小儿伏热吐泻,虚烦闷乱,引饮不止。
63、证候分析:热毒炽盛于内,故壮热不退,口渴引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