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职:bà zhí 基本解释:[remove sb. from office;be dismissed from one\'s post] 解除职务●详细解释:解除职务。《明会典·律例·名例》:“凡职官犯罪,罢职不敍。”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传歌》:“下官 杨文驄 ,表字 龙友 。乙榜县令,罢职閒居。”★◎ 罢职 bàzhí[remove sb. from office;be dismissed from one's post] 解除职务★免除职位。《三国演义.第二回》:「赵忠、张让差人问破黄巾将士索金帛,不从者奏罢职。」
1、在江西任上,当地发生水灾,他“草行露宿”,亲到灾区视察,并“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不料却固此触犯当道,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
2、王太后令王莽罢职归家,以避其势。
3、袁世凯就这样被清廷罢职。
4、因所赋《清平乐》词忤怒太后而被罢职。
5、丞相赵汝愚被罢职,韩佗胄专执国柄。
6、五月成亲王永?以告祭礼赞引有误,罢职削俸归第。
7、大中十二年,罢职回郑州闲居。
8、泰州守田雪龛居官廉,黄仙裳与周旋,绝不干以私,后田罢职,无资不得去。
9、罢职后,徜徉山林,尝寓居邑东北境之田庄。
10、光绪戊戌政变,罢职归里。
11、行中书左右司都事,不久罢职归。
12、有的改革甚至因改革家逝世、被废黜、被罢职等原因而半途而废,形成“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局面,导致社会重新陷入不稳定之中。
13、后由罢职辅臣充任,以示尊宠。
14、罢职,郴徙州,编管横州。
15、李辅国罢职,又加判天下元帅行军司马。
16、若未入流品官及吏典有犯私罪笞四十者,附过各边职役,五十罢见役别叙,杖罪并罢职役不叙。
17、敦促学生做知法守法合格公民。”因执法守官:得罪大吏,遭诬劾罢职。
18、此时文天祥罢职家居,听到缪元德来便写信迎接:“天惠仁侯,自此吏不打门,犬不夜吠矣。
19、太祖以沆耳疾罢职,改刑部尚书。
20、三十四年,因失察属员罢职。
21、后罢职,居苏州,作沧浪亭以自适。
22、及从扬州罢职,经史遂盈数车。
23、尝草制,为宰相桑维翰所改,?以唐故事,学士草制有所改者,当罢职,乃引经据争,维翰不能诘,命权二年贡举。
24、教授,擢国子学录,因直谏罢职。
25、有的人评论说由于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所以抒发这种情感是一大忌讳的,加之辛弃疾流放罢职的身份,所以一腔愁绪只能转到天气上“却道天凉好个秋”上结尾。
26、寻奏乞罢职,出都就医。
27、投降派人物“浪子宰相”李邦彦被罢官,但没过几天又被授为太宰,一时“人情震骇”,但朝中大多数官员敢怒而不敢言,陈公辅连夜写具奏章弹劾,列举了李邦彦卖国投敌的种种事实和劣迹,终于使李邦彦及其党羽王孝迪、蔡懋等被罢职。
28、知县贪酷罢职,返赃不恕衙门。
29、一百七有的改革甚至因改革家逝世、被废黜、被罢职等原因而半途而废,形成“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局面,导致社会重新陷入不稳定之中。
30、力排和议,并以怀奸、误国等八大罪状劾主和派代表、当朝宰相史浩,使之罢职。
31、礼教、官场礼法,被劾罢职。。前几任都因办不到,而被罢职。
32、权贵以势逼之,不为所动,罢职归。
33、罢职,朝野上下为之侧目。
34、因为得罪恭亲王奕?被罢职。
35、居官有节,因忤权相史嵩之罢职。
36、据敌人的情报汇编的评论说:「百工技艺,各有所归,各效其职役,凡军中所需,咄嗟立办」。若未入流品官及吏典有犯私罪笞四十者,附过各边职役,五十罢见役别叙,杖罪并罢职役不叙。
37、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蔡京入朝为相,立元佑党人碑在政治上予以禁锢,郑侠名列第十五名,被罢职还乡,家居十二年,于宣和元年(1119年)八月去世,终年79岁,埋葬于福清新丰里水南山(今福清城关南门外),有遣著《西塘先生集》传世。
38、174 8年秋,因受万民衣被诬陷罢职。
39、清乾隆七年(1742年),因事罢职。
40、仁寿中,为韩城尉,俄又罢职。
41、罢职后,游九华山,题诗云:“我来暗凝情,务道志更坚”。
42、因负其能,抵触上司,被罢职归里。
43、罢职后,陈壁退为寓公,日以“种花莳疏以自娱”,倒也悠闲逍遥。
44、楚王依势欲令齐王将婴子罢职逐出齐国。
45、原来历史上,刚过了年,岑春煊就因为新政不力,加之照片门事件被罢职,瞿鸿机也被他牵连,被开缺了事。
46、不久罢职,代宗派人将其刺死。
47、然与枢密使安重诲不合,几经愤争于朝,终被罢职,寻退居磁州(今河北省磁县)。
48、忠贤大怒,嗾使其党弹劾,罢职归。坐是,失上官意,卒罢职。
49、十二年,因议时政罢职,徽州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