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轲:mèng kē 基本解释:[Meng ke](约前372——前 289)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最有影响的大师,封建时代被尊为“亚圣”,又与孔子并称“孔孟”。曾游历齐、宋、滕、魏等国。孟子则宣扬“仁义”,主张实行“仁政”、“王道”,与弟子著书七篇261章,即《孟子》。主张“省刑罚,薄赋敛”,使民有“恒产”,能安居乐业,并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劝告统治者要“与民同乐”,反对虐政害民。《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的杰出散文著作●详细解释:◎ 孟轲 Mèng Kē[Meng ke](约前372——前 289)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最有影响的大师,封建时代被尊为“亚圣”,又与孔子并称“孔孟”。曾游历齐、宋、滕、魏等国。孟子则宣扬“仁义”,主张实行“仁政”、“王道”,与弟子著书七篇261章,即《孟子》。主张“省刑罚,薄赋敛”,使民有“恒产”,能安居乐业,并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劝告统治者要“与民同乐”,反对虐政害民。《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的杰出散文著作★人名。(公元前 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生于周烈王四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受学于子思弟子。提倡王道、重仁义、轻功利、创性善之说,后世尊称为「亚圣」。着有《孟子七篇》。也称为「孟子」。
1、仉氏含辛茹苦,为教育年幼顽皮的小孟轲,留下了杀豚不欺子、三迁择邻、断织劝学的著名历史典故。
2、【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上》:“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
3、这种民贼必须排斥,于是孟轲声言:“勇敢善战的将领,应处死刑。
4、孟轲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荀况也有许多论述。
5、扬雄传下》:“孟轲虽连蹇,犹为万乘师。
6、先秦?孟轲《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7、周郝王姬延十九年(魏哀王魏政八年,公元前296年),魏成陵君魏庄辛偕同大将翟章率魏军征伐卫国,连克二城。纪元前三二○年,孟轲晋见魏王国国王魏囗,魏囗问他说:“你老人家不远千里而来,有什么利于我们国家的吗?
8、孟轲氏称夫子金声玉振,圣之时者,於焉得见;而摩诘所云“传神写照”,谢赫所谓“气韵生动”者,今而有传。
9、示例:战国?邹?孟轲《孟子?公孙丑》:“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
10、孟轲先生所谓的“民贵君轻”、“社稷次之”,故意提高平民的政治地位,并不是人权精神,人权精神是尊重和平等,平民忽然“贵”过了君王,也是一种病态。
11、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⑧,以攻伐为贤⑨,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⑩,是以所如者不合⑾。
12、当是之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13、注:“乐岁,丰年;狼戾,犹狼藉也……饶多狼藉,弃捐於地。〖出处〗先秦?孟轲《孟子?滕文公上》:“乐岁,粒米狼戾。
14、儒分八脉,守道不移其志,下启孟轲;颜氏一枝,居贫不改其乐,上承先哲。
15、四配即是复圣颜回、宗圣曾参、述圣孔?、亚圣孟轲。
16、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公孙丑上》:“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
17、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25]。
18、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
19、业主是孟子(孟轲)后裔第六十八代孙孟洛川。凭着不凡的胆识和见识,孙孟全相信花生的价值。
20、颜渊?子思居东,曾参?孟轲居西,通称四配。
21、臧孙辰、孟轲、荀卿,以道鸣者也。
22、这一时期,也有一些思想家提出了限制君权的思想,最突出的是孟轲的民贵君轻论。因此,邢(台)文化的基本特质:崇尚民贵君轻,倡导经世致
23、险恶如斯,虚伪如斯,竟大言不惭地奢谈解民倒悬?敢问诸位:春秋以来三五百年,可有此等荒诞离奇厚颜无耻之学?有!那便是儒家!便是孔丘孟轲!
24、邹衍周游各国受到如此礼尊,这与孔丘陈蔡断粮面有饥色,孟轲在齐、梁遭到困厄,岂能是相同的吗!
25、战国?邹?孟轲《孟子?尽心上》:“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
26、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所以为治,孔子、颜氏、曾子、子思、孟轲氏之所以为教,不幸而变于管商,惨于申、韩,杂于荀、杨,暴于鞅、斯,磔裂破碎于毛、郑、贾、马、王、范之徒,幸而唐之韩愈氏能以所得著之《原道》之书,然其于性也,主三品;于仁也,专博爱。
27、唐韩愈《进学解》:“是二儒(孟轲、荀卿)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
28、评释:用苏东坡《潮州韩文公庙碑》文句为谜面,苏子是借引申孟轲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来歌颂韩愈的德行,说那浩然之气塞于天地,使王公的权势、晋楚的富庶……都为之相形失色,“晋楚”是两个古国名,泛指山西两湖地面,因为制谜是允许谜面曲解的,所以谜作者利用现成句来隐藏他的机匦,这时虽借训诂有涉艰深之嫌,也所乐用了,于是来查字义,“晋”与“进”同音通用,“楚”有痛苦之义,好了,谜面的意思经此一曲解就成“进入痛苦就会失去充实感”,猜出了《兰亭诗序》的“快然自足”,底意原是“快乐而自感满足”,不用太多变意就能解释得通,而且用的是反击法,谜从扣合神气上说,是很可称道的,但面上别解厉害,诡谲过甚,读来终有晦涩牵强之憾。
29、’公所作《原道》、《原性》诸篇,史氏谓其奥衍宏深,与孟轲、扬雄相表里而佐佑六经。
30、【出处】先秦?孟轲《孟子?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31、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下》:“慎子勃然不悦曰:‘必则滑厘所不识也。
32、觉之为义,悟物之谓,犹孟轲以圣人为先觉,其旨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