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调:qī diào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古乐律高低音域,自黄钟至中吕,称七调。《魏书·乐志》:“ 崔九龙 言於太常卿 祖莹 曰:‘声有七声,调有七调,以今七调,合之七律,起於黄钟,终於中吕。今古杂曲,随调举之,将五百曲。’”《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昔 黄帝 吹九寸之管,得黄钟正声,半之为清声,倍之为缓声,三分损益之以生十二律。十二律旋相为宫以生七调,为一均。凡十二均、八十四调而大备。”后世宫、商、角、羽各有七调,称四声二十八调。参阅《宋史·乐志十七》。
1、的“五旦七调”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及五旦七调的理论。
3、十二律旋相为宫以生七调,为一均。
4、杂录?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中的“入声商七调”。
5、后又从学于丁兰荪,工六旦,兼五旦,某些四旦及昆腔、吹腔武旦戏亦能应行。有些史实,如苏祗婆五旦七调、八音之乐、隋七部乐等,均不见于他书,弥足珍贵。
6、清初王奕清等奉旨编纂的《词谱》一直成为词体格律的标准,编者们为备体而误收了元曲十七调。
7、后世宫、商、角、羽各有七调,称四声二十八调。
9、在宋张炎《词源?八十四调》十二宫(均)下,皆有七调(式),列“变征”之“调式”。
10、一百七调查表明,在家务活的问题上,男人总是"甘拜下风",因为他们觉得女人乐于管家并承担所有的家务活。
11、又以各窍为宫,得七调,其清角变宫,皆叉手按之。
12、【示例】清?凌廷堪《燕乐考原?羽声七调》:“燕乐:七羽一均,即琵琶之第四弦也,分为七调,此弦最细,得宫弦之半,名为七羽,实太簇之清声,故其调名,多与七宫相应。
13、人苏祗婆的琵琶乐调为本;又指出,琵琶乐调中五旦、七调之说,出于苏祗婆的传授,而十二律、八十四调之说,则出于郑译的推演。
14、唐段安节《乐府杂录?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曰:“宫七调第一运正宫调,……第六运仙吕宫,第七运黄钟宫。
15、①石州:指乐府七调之一的商调曲名。
16、苏祗婆曾从其父那里学了西域所用的“五旦”“七调”等七种调式的理论,他把这种理论带到中原,当时的音乐家郑译曾从苏祗婆学习龟兹琵琶及龟兹乐调理论,创立了八十四调的理论。
17、在宋张炎《词源?八十四调》十二宫(均)下,皆有七调(式),列“变徵”之“调式”。
18、七调御丈夫谓具大丈夫力
19、调性一般从四七调往上渐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