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鉴:shēnjiàn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引为借鉴。宋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臣所亲见,尝试为陛下陈其一二,而陛下详择其可,亦足以申鉴於方今。”★ 〔申鉴〕一书,为东汉荀悦所着。荀悦早孤家贫,聪颖勤学,十二岁能说〔春秋〕,博学而好着述。灵帝时,因见阉官擅权,托疾隐居家中。献帝时,与孔融等常侍讲宫中;荀悦每有献言,而又觉意犹未尽,于是作〔申鉴〕一书。他在书中首卷曾言:「前鉴既明,后复申之。」明白地指出书名之由来及涵义。 综观〔申鉴〕一书之主旨,强调以道为本,以德为政。因当时政权已移于曹氏,汉献帝徒有虚名,荀悦感慨世风日下,大道不行,对当时政治提出肯切的评论,为有感而发之作。全书分为五篇:一为政体篇:申论致治之术,应先屏去「伪、私、放、奢」四大弊病,而后推行五政「兴农桑、审好恶、宣文教、立武备、明赏罚」。二为时事篇:主张德刑并用,并兼论货币、俸禄、祭祀及备博士广太学等。三为俗嫌篇:旨在排斥谶纬之说、四时禁忌、神仙之术等。四为杂言上篇:广泛申论君子三鉴,为政之要以养民为重;并强调人皆可为尧舜、亦可为桀纣之理,及辨识忠臣与谀臣之标准等。五为杂言下篇:主要在讨论性命之声,强调三品之说;荀悦分析各家人性学说,认为「善恶皆性」,可以用「法」及「教」双轨并行,以教扶其善,以法抑其恶。 〔申鉴〕一书,传世甚少;至明英宗时,黄勉之多方引据,为该书作注;其后〔申鉴〕列入汉魏丛书,得以流传。--作者:傅元龙
1、早期有荀悦《申鉴》,多借古讽今,攻击曹操其后有蒋济《万机论》、杜恕《体论》、刘邵《人物志》。
2、之愤激而长于讽”(《申鉴注序》),从中可以窥见荀悦文章风格的特点。
3、荀悦志在献替,而谋无所用,乃作《申鉴》,其所辩论,通见政体,所谓为政之术,先屏四患,再崇五政的议论,为汉帝所深喜。
4、悦侍讲禁中,对这种情况十分不满,而又无能为力,乃作《申鉴》五篇,以论为政之道。
5、汉?荀悦《申鉴?杂言上》:“违上顺道谓之忠臣,违道顺上谓之谀臣,忠所以为上也,谀所以自为也。
6、汉荀悦《申鉴?政体》:“兹洪轨仪鉴于三代之典,王允?厥德功业有尚。
7、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出自:汉·荀悦《申鉴·俗嫌》不听动听的话语,不相信不切实际的方法,不谋取浮华的名声,不作虚伪的事。荀悦
8、【荀悦申鉴】桎梏鞭扑,以加小人。
9、汉荀悦《申鉴?政体》:“故先王之刑也,官师以成之,棘槐以断之,情讯以宽之,朝市以共之,矜哀以恤之。
10、但从他所撰《申鉴》及《汉纪》的思想内容看,连他自己都不回避乃“有监戒焉”。
11、《申鉴》有明黄省曾所作注,《四库全书总目》称其“引据博洽,多得悦旨”。
12、《北堂书钞》卷一三六引汉荀悦《申鉴》:“君子有三鉴:鉴乎古,鉴乎人,鉴乎镜。
13、丞相从事中郎陆杳将出使,临别握?手曰:“相王功格区宇,天下乐推,歌谣满道,物无异望。所以他在《申鉴》中要“在上者……肃恭其心,慎修其行,内不回惑,外无异望,则民志乎矣”。
14、熙祚刻守山阁丛书,世称善本,培名又搜辑放佚以补其阙,为小万卷楼丛书,工未竣而洪、杨乱作,仅刻成十七种,其中如越绝书、申鉴、中论、陆士衡集,均附札记,校勘颇精。
15、《申鉴?时事》:“皇民敦,秦民弊,时也;山民朴,市民玩,处也。
16、【出处】汉?荀悦《申鉴?政体》:“故先王之刑也,官师以成之,棘槐以断之,情讯以宽之,朝市以共之,矜哀以恤之。
17、汉荀悦《申鉴?杂言下》:“淫惠、曲意、私怨,此三者,实枉贞道,乱大德。
18、著有《申鉴》等书。
19、著作有《申鉴》等。
20、回来后,钓友小胡非让我带他去钓,十月六号,我因事没去成,十月七号,我和小胡直奔那条草沟,早晨七时布点做窝,钓到十点,小胡收获两条50克左右的鲫鱼,我是颗粒无收。《鬻子》、《太公六韬》、《晏子》、《孟子》、《道德经》、《鲁连子》、《邓析子》、《胡非子》、《缠子》、《尸子》、《太公金匮》、《曾子》、《子思子》、《管子》、《荀卿子》、《文子》、《范子》、《墨子》、《随巢子》、《韩子》、《列子》、《?冠子》、《申子》、《燕丹子》、《尹文子》、《陆贾新书》、《庄子》、《王孙子》、《慎子》、《鬼谷子》、《公孙文子》、《晁错新书》、《贾谊新书》、《吕氏春秋》、《淮南子》、《盐铁论》、《说苑》、《新序》、《法言》、《太玄经》、《新论》、《论衡》、《正论》、《潜夫论》、《风俗通》、《商君书》、《阮子》、《正部》、《士纬》、《通语》、《抱朴子》、《周生烈子》、《荀悦申鉴》、《仲长昌言》、《典论》、《魏子》、《人物志》、《任子》、《笃论》、《体论》、《傅子》、《唐子》、《秦子》、《梅子》、《物理论》、《太玄经》、《化清经》、《邹子》、《成败志》、《古今通论》、《中论》。
21、汉荀悦《申鉴?政体》:“国无游民,野无荒业,财不虚用,力不妄加,以周民事,是为养生。所以他在《申鉴》中要“在上者……肃恭其心,慎修其行,内不回惑,外无异望,则民志乎矣”。
22、三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出自:汉·荀悦《申鉴·俗嫌》不听动听的话语,不相信不切实际的方法,不谋取浮华的名声,不作虚伪的事。荀悦
23、汉荀悦《申鉴?时事》:“文有磨灭,言有楚夏,出有先后……执不俱是,比而论之,必有可参者焉。
24、荀悦见当时曹操专权,汉献帝仅存虚名,因而作《申鉴》五篇。汉荀悦《申鉴?杂言上》:“省闼清?,嬖孽不生,兹谓政平。
25、荀悦见当时曹操专权,汉献帝仅存虚名,因作《申鉴》5篇。
26、庶千载而申鉴,纪凶德於泉室。
27、汉?荀悦《申鉴?杂言下》:“圣人之道其中道乎,是谓九达。
28、汉?荀悦《申鉴?时事》:“整众以威,抚寡以宽。
29、【出处】汉?荀悦《申鉴?政体》:“惟察九风,以定国常。
30、汉荀悦《申鉴?俗嫌》:“凡阳气,生养;阴气,消杀。
31、《后汉书》本传说,荀悦志在匡辅献帝,因曹操揽政,“谋无所用,乃作《申鉴》”。
32、⑤北辕:汉苟悦《申鉴?杂言》下;“适楚而北辕者,曰‘吾马良,用多,御善’。
33、大约在战国时代,青铜铭文中始出现劝诫文字,至秦汉铭物申鉴之风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