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吴:gōu wú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句吴。即 吴国 。 唐 李白 《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 子胥 始东奔 勾吴 ,月涉星遁,或七日不火,伤弓于飞。” 明 杨慎 《升庵经说》:“ 越 曰 於越 , 吴 曰 勾吴 , 邾 曰 邾娄 ,本一字而为二字,古声双叠也。” 清 殷誉庆 《暨阳怀古》诗:“此地 勾吴 战垒开,尚餘重镇 楚 江隈。”★勾吴(ɡōu wú)即吴国。吴太伯与其弟仲雍,均为周太王之子,王季历之兄。季历十分贤能,又有一个具有圣德的儿子昌,太王想立季历以便传位给昌,因此太伯、仲雍二人就逃往荆蛮(今太湖流域),断发易服,以示不再继位,把继承权让给季历。季历果然继位,就是王季,昌后来也成为文王。太伯逃至荆蛮后,自称“句(gōu,勾)吴”。今江苏苏州胥门外有一桥名曰泰让桥。
1、古檀父立季历为帝,长子泰伯和次子仲雍双双迁至南方荆蛮之地,学土著人,断发文身,自号勾吴,泰伯卒。古公?父死,泰伯不回来奔丧,后来又断发文身,表示终身不返,把君位让给了季历,季历传给姬昌,即周文王。
2、后由太伯建立勾吴国。
3、《吹剑录》:“成忠清之壮志,振勾吴之霸权。
4、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勾吴兄弟也。
5、吴地的民众中有人间他、“凭什么称为勾吴呢?
6、立国于江南,称勾吴。当地民众先是拥戴兄长泰伯为勾吴国主。
7、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有余家,共立以为勾吴。
8、三千多年前泰伯在吴地建“勾吴”国,始有历史纪录。
9、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勾吴。
10、传说泰伯在勾吴境内共挖九泾一渎,其中在梅村镇境内有四泾一渎。此书由周氏门人整理记录,复由勾吴逋人删释校订,重予编次刊行。
11、3千多年前的商末,古公宜父周太壬炊子仲雍让国南下建勾吴,定居常熟。
12、泰伯被拥立为君长,国号为“勾吴”(勾吴的“勾”是荆蛮语的发声词,无实际意义,勾吴即吴。
13、严绳孙(1623-1702),字荪友,自号勾吴严四,复一号藕荡老人、藕荡渔人。
14、但在出土的吴国青铜器上,作“攻吴”、“工吾”等,没有“勾吴”)。
15、后来,他们在这里建立了勾吴国。
16、教授为其题词《双勾吴大师》。
17、楚地的民众把他们当作国君来侍奉,太伯把自己的住地称为勾吴。
18、东瓯人迁出瓯江流域后的空缺,后来被大越人(勾吴族属)填补。
19、也称为勾吴、攻吴。
20、时仲雍的曾孙周章,已在勾吴继位。
21、子胥始东奔勾吴,月涉星遁,或七日不火,伤弓于飞。
22、勾吴飞挽频年急,画省封章此日长。
23、臣蠡拜大王言:今大王灭勾吴,雪国耻,成霸业,越国强矣。
24、夫余统治者来自长江下游的勾吴王室后裔。
25、唐?李白《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子胥始东奔勾吴,月涉星遁。
26、故自号勾吴,非其方乎?
27、[清]勾吴(指江苏苏州一带)人。
28、勾吴:古国名,在今浙江、江苏一带。
29、太伯之?荆蛮,自号勾吴。
30、赖有勾吴贤邑宰,两言学道总无颇。
31、商末(公元前11世纪)周太王古公父之子泰伯、仲雍让国南来,建勾吴古国。
32、太伯“自号勾吴”,亦即自称“吴王”。
33、因此“荒三千”便是勾吴的发祥地。
34、勾吴之国,由此发端;代代相传,终成一邦。
35、吴县地区,商末属“勾吴’国。
36、的先民乃勾吴族,亦属上古百越族的一个分支,故吴人的风俗习惯与越人相仿。
37、勾吴、荆蛮、邗越,都是扬越的部属。
38、吴王得鲁、卫之力,逼盟世霸----晋国权卿赵简子于黄池,大显勾吴雄风。
39、国民君而事之,自号为勾吴。
40、泰伯、仲雍为遂父志,而奔荆蛮,断发文身,建勾吴古国,从者千余家。
41、天鹅一去再也不能回返,去勾吴的道路山险水又深。
42、太伯奔荆蛮,自号勾吴。
43、与民并耕,当地人民拥戴太伯为勾吴之主。
44、唐李白《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子胥始东奔勾吴,月涉星遁,或七日不火,伤弓于飞。
45、清殷誉庆《暨阳怀古》诗:“此地勾吴战垒开,尚馀重镇楚江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