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古证今:yǐngǔzhèngjīn基本解释:●详细解释:引用古代史实或文献来论证当前的行事。《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引古证今,演説人情天理。”鲁迅《南腔北调集·祝<涛声>》:“那幸运也是缺点之处,是在总喜欢引古证今带些学究气。”
1、其搜求典坟,博览载籍,引古证今,发为伟论,非第为诗文之助,直可羽翼子史,尚矣!
2、凡引古证今,当如己造,无为彼夺,如?然色之胶青,空然水之盐味。
3、【出处】:《南齐书?高逸传》:“儒家之教,宪章祖述,引古证今,于学易悟。
4、往见宋儒伊川之在经筵,每拾一题,必引古证今,极尽旁敲侧击之能事,实于世道人心有补。
5、在奏疏里,他引古证今,歌颂德政,抨击狱吏的罪恶,望汉宣帝崇尚仁义,减少刑罚。
6、统观秦少游所写的策论,基本上达到了以上几点要求,特别在引古证今、说理透彻方面更是无懈可击。
7、后来,吉顼奏事,正引古证今,武后发怒说:“你的话,朕听腻了,别说了。
8、南齐书?高逸传》:“儒家之教,宪章祖述,引古证今,于学易悟。
9、文章条理清晰,引古证今,有理有据,使人信服。
10、左良玉没有读过书,所有公文,都是部下文人立意谋篇,炼字炼句,引古证今,努力写成,(可是)左良玉都不满意。
11、作者写过“戕竹”之后,引古证今,加以议论,这就是文章的最后一节。
12、老先生先引古证今,最后落笔在“蚁有明德,其后必有达人!
13、又:本文作于苏轼知徐州时,主要描写与山人游宴之乐,并通过引古证今,歌颂隐逸者的乐趣,寄寓自己政治失意时想往清远闲放的情怀。
14、引古证今,层层剖折,对高宗用人秆政的错误作了无情的批判,对如何治国兴邦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意见,充分阐明了以民为本的政治理想和治国方略。
15、孟宇量闳廓,材略过人,三入中书,民间利害,知无不言,引古证今,务归至当。
16、他博学多才,引古证今,鉴古知今,对许多人类共同有的思想感情,提出了自己独到的、有时似乎是奇特的见解,给人以深思、反省的机会,能提高人们对人生的理解。
17、这些策论,都是优美的政论文,不仅文笔犀利,说理透彻,引古证今,富有说服力与感染力,而且结构严密,章法井然。
18、作为佛教专业志书,对于佛教内部一些不为一般常人所知的诸如教徒的规戒生活以及各种宗教活动等,本志特立专章以“引古证今”的方式详加志述,以加深一般读者对佛教文化特点的认识。咸丰元年(1851年)秋,太平军进入永安州(今蒙山),他即前往投奔,他向天王洪秀全上书论
19、老师继而授与先贤赖文俊的青鸟术、易经卦象的引古证今、星相学的精深玄机、及中国文化诗赋的体裁等。
20、咸丰元年(1851年)秋,太平军进入永安州(今蒙山),他即前往投奔,他向天王洪秀全上书论用兵策略,引古证今,胪陈当前军事、政治、人心向背各方面形势,指出但得一省,中国便可传檄而定,他建议应即向湖南进军,并自请率领湘南天地会为前驱。
21、这种“揭示”,当然是充分杂文化的,言人之所未言,发人之所未发,或象征,或借喻,或幽默,或讽刺,或说古道今,或引古证今,或皮里阳秋,或釜底抽薪,或剥笋,或归谬,或正话反说,或声东击西,或比兴,或赋陈,总而言之,它有种别的文体无法代替的刺激力,惊觉力,一语中的之力。
22、《南腔北调集?祝<涛声>》:“我想,那幸运而且也是缺点之处,是在总喜欢引古证今,带些学究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