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疑:quē yí 基本解释:[leave the question open] 把疑难问题留着,不做主观推论;存疑多闻阙疑●详细解释:遇有疑惑,暂时空着,不作主观推测。《论语·为政》:“多闻闕疑,慎言其餘,则寡尤。” 刘宝楠 正义:“其义有未明,未安於心者,闕空之也。” 宋 曾巩 《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跋》:“ 永叔 於学博矣,其於是正文字尤审,然一以其意质之,遂不能无失。则古之人所以闕疑,其可忽歟!” 冰心 《山中杂记》十:“此外还有许多毛羽鲜丽的小鸟,我因找不出它们的 中国 名字,只得阙疑。”★◎ 阙疑 quēyí[leave the question open] 把疑难问题留着,不做主观推论;存疑多闻阙疑★有所疑问则暂时搁置,不下断语。《论语.为政》:「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1、但白玉蟾在武夷山的行迹,有关史传及道书所载均简略而有阙疑。
2、考的时候,把你知道的写出来,不知道的只好阙疑,如是而已。
3、施德加刑,翻视所以,论过省身,秋毫阙疑。
4、汤余蕙先生在《略沦战国文字形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分“笔划、偏旁的省略”、“形体的分合”、“字形讹误”、“辅助性笔画”、“地域性特点”和“战国文字异形的成因及与商周古文的辩证关系”等六个方面,探讨、总结了战国文字构形方面的一些规律。研究成果:《说文解字》阙疑辨补,古籍研究2001年第1期;?氏壶铭文补释,安大学报2001年第4期;试论古汉字字形讹变的原因,安大学报2001年增刊;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叙言》刍议,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试论百年来文字学通论性著作的类型,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百年来文字学通论性著作关于汉字结构研究的综述,安大学报2004年第2期;名词术语规范与文字学理论研究,《中国文字研究》(第5辑)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试说“”及相关的几个字,《古文字研究》(第25辑)中华书局2004年10月;文字学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语言文字应
5、朕听政之暇,常览史籍,事关理道,实所留心,中有阙疑,时须质问。
6、随后张之洞要求编修《十四经学》,建立治经提要钩玄之法,约以明例、要旨、图表、会通、解纷、阙疑、流别七目,先生认为此事体大物博,任重道远,于是“发愤覃思,闭户论撰,寝食俱忘,晷刻必争”,希望尽快编成。
7、爰参之典载,考之文记;去其讹谬,补其缺略;剧其烦?,阙疑存信;以为成部,而缮录以呈圣览。
8、后世经传既已乖离,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义,而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
9、冬十月甲寅,制曰:朕听政之暇,常览史籍,事关理道,实所留心,中有阙疑,时须质问。
10、非其族间诸前辈学识博瞻,性情笃挚,曷足以推索宗佑,繁衍门第,若是即令碣断碑残,不无“郭公”“夏五”而征信阙疑,必心安理得,毫无遗憾而后止,其热度真达於极点矣。
11、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
12、孔子在教育方法上注重因材施教,提出举;反三,主张温故而知新,要“多闻阙疑”,“学而不思则阁,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诽不发”,“循循善诱”,从而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13、好在“兵后关中前进士硕儒故老,犹存百人,为士林义契耆年,文会讲道之暇,远游樊川、韦杜,近则雁塔、龙池,其周秦汉唐遗址,无不登览,或诵诗文,仆每从行,故得耳闻目睹,每有阙疑,再三请问。
14、妃则行历不详,只好阙疑。
15、今时学者通病,唯务向外求知,以多闻多见为事,以记览杂博相高,以驰骋辩说为能,以批评攻难自贵,而不肯阙疑阙殆。
16、本着“多闻阙疑”的原则,尽列各本异同、各家之言,不妄下断语。
17、陈盘先生认为“春秋时代方国,必不止于百五十六”,所遣者尚多,于是突破顾氏所据仅春秋经传之限,遍稽古籍,考订出不见顾表之方国达五十又七,有阙疑者十九,亦仍顾书之例,各详其爵姓存灭,是为不见于春秋大事表之春秋方国稿。
18、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19、自从“科学”这一名词的发明到现在似乎所有的人类都习惯的把“它”挂在嘴边,但凡是用所谓的“原理”解释不了的问题,现象,统统的归诸于迷信一类,没有人会去相信什么“子不语怪力乱神”之类的故事能够真正的存在。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述而不作”、“子不语怪力乱神”、“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和“多闻阙疑”等思想原则,汉代文献目录学家刘向、刘歆校勘整理文献典籍时采
20、有学使者以‘多闻阙疑’命题,一生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