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lǐjiě 基本解释:[understand;comprehend;apprehend;follow;grasp;perceive]据理了解●详细解释:1.顺着脉理或条理进行剖析。宋苏轼《众妙堂记》:“庖丁之理解,郢人之鼻斲,信矣。”元刘将孙《登仕郎赣州路同知宁都州事萧公行状》:“纷紜蜂舞,未易缕析而理解者。”2.从道理上了解。《宋史·儒林传三·林光朝》:“﹝光朝﹞未尝著书,惟口授学者,使之心通理解。”3.指了解,认识。清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上:“六合之内,固无奇不有,而此则尤难理解者矣。”毛泽东《实践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4.说理分析。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六:“生员於考试经古场,童生於府县覆试场,添《性理论》一篇,命题在濂、洛、关、闽书中,理解明晰,拔置前列。”5.见解。许地山《补破衣的老妇人》:“他凑合多少地方的好意思,等用得着时,就把它们编连起来,成为一种新的理解。”钱锺书《围城》七:“他很喜欢汪太太,因为她有容貌,有理解,此地只她一个女人跟自己属于同一社会。”★◎理解lǐjiě[understand;comprehend;apprehend;follow;grasp;perceive]据理了解★ 就方法论而言,西方哲学发展自苏格拉底(Socrates,470~399B.C.)将焦点关注于人类自身之探究起,理解便占有重要地位。就个人层次言,理解促使个人自我反省与觉知,提升自我理解,进而关怀社会与世界,彰显人类精神之崇高意义-存有之终极关怀。其次,就社会文化言,历史、文化藉理解而赓续绵迭,而传衍后世,永世不坠。故理解对于个人、社会之存有与历史文化之递嬗至为重要。 从字义诠释,理解之意义可归纳为:对事物意义之领悟与了解,或是认知意义之能力。唯仅从字义之解释无法-窥理解所蕴涵意义之丰富性。当代思潮中对于理解之探究以诠释学(Hermeneutics)最有系统且详尽,可供参考。 诠释学形成之初,对于意义之探究多采取文法分析,将理解视为文法分析技术,藉以穷究文章典籍所蕴涵之意义。降至十七、十八世纪,笛卡尔(R.Descartes,1596~1650)强调理性功能,认为必须透过理性作用方足理解认知外界事物意义。其次,康德(I.Kant,1724~1804)提出人类认识外界事物意义系透过悟性、统合外在感觉经验藉以形成知识,主张理解为人类认识外在世界意义之过程,成为诠释学论述理解之主流观点。又康德对于主体性之阐述,亦冲击理解理论之改变,使论者重视在理解过程中主体之重要性。此外,语言学、历史学、现象学、存在哲学等,亦融入诠释学理解论中,如史莱尔玛赫(F.D.E.Schleiermacher,1768~1834)首先揭櫫理解文法与心理两种运作过程,而拓展理解之探究视野;狄尔泰(W.Dilthey,1833~1911)从精神哲学观点强调透过生命之体验而理解意义,使理解与生命相联结。海德格(M.Heidegger,1889~1976)从存有论立场,主张理解并非是一种认知外界意义之认识过程,而是存有之基本特质之一,存有透过理解而彰显自身之意义,至此理解乃进入存有论。其后复因二十世纪社会科学理论呈现多元化发展,如结构主义、批判理论等融入诠释学理论中,使理解之诠释学分析进入多元化之歧义时期,但其共通点则为均强调互为主体性(intersubjectivity)在理解中之运作。二十世纪后期,后现代主义兴起,对历史、存在之连续性置疑,因此对主体性概念提出强烈质疑,认为主体间之同一性并不存在,意义之理解亦无连续性及一致性,因而对于理解之观点与诠释学传统理论截然不同,代之以断裂、唯一、差异等观点论述意义理解之过程。 归纳起来,诠释学对于理解观点略可分为两种研究取向:一是视理解为掌握外在世界意义之过程,即采取认识论取向。二是将理解视为人类存有之基本特质之一,为存有论取向。融摄诠释学各家立论,理解略可界定如下:理解是人在生活世界中透过持续参与实践之对话沟通过程,恰如其分的掌握事物意义及开展自我理解之过程。理解具有下述特性:主体存有为根本、参与实践为核心、对话沟通为过程、掌握意义及开展自我觉如为目的。其内涵为: 重视主体存有:社会行动无一不具有意向性,需同时掌握主体意向及行动本身所显示之双重意义方能恰如其分的掌握事物之意义。 重视参与实践:理解之意义与时俱变,而其变迁之过程与社会结构间存在着内在联结性。即理解运作过程必须与社会结构产生交互作用,隐含参与、实践之性质,推面广之,意义之形成亦具有实践性。故一切理解均是实践之过程,而实践乃为理解之重要核心。 运用沟通对话:理解必在生活世界中,透过沟通社群之先验与交互作用原则,藉由对话沟通过程,真诚无宰制地交换意见观点,终而能形成共识。 显示自我理解:自我理解为社会行动之主要部分,一切行动意义均须回归主体意向之探究。理解反省过程中,同时发现自我之可能性(存有开展之可能性),并由之而提升自我理解之视野及层次。 理解在教育哲学意指中能够将想要了解的对象与早已知道或了解的资料融会贯通。理解又分为知道做甚麽的「机械式理解」(mechanicalunderstanding)和知道为甚麽的「道理的理解」(reasonedunderstanding)。机械式理解,指仅知道在特定事件中要做甚麽,一旦熟悉的情境起了变化,当事人很容易被难倒。道理的理解,则指当事人不仅知道在特定事件中做甚麽,也知道在变动的情境中,可以做甚麽。因此,教育中要使学习者达成的理解,应是知其所以然的「道理的理解」,而不是只知其然的「机械式理解」。 理解常指一个人是否受过教育的重要指标与评断标准。教育工作者的主要兴趣,是关于学习者在各种学习领域中进行理解的经验或活动。也就是说,教育在提升学习者的理解,确保学习者能完全掌握、了解、或认知教学课题(subjectmatter)或教材的本质、特性、或功能。如果在教师的教学之后,学生无法回想、解释、或应用课程的内容,则是学生并没有完全理解教师的教学内容。 理解也指能明白特例与通则(generalprinciples)之间的关系,且能用一些实例来说明通则。因此,理解的增进是指能认识通则,知道如何应用通则到实际的事件或想像的问题上。正如康德说的:「没有内容的思维是空洞的,没有概念的直觉是盲目的。」教师如果只传授零碎的内容,而没有指出内容背后的通则,将阻碍学生理解的发展,成为心智上盲目的人。但如果只教学生通则,而不辅以实例,则学生的思维将是空洞的,不明白这些通则究竟有何意义或用处。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注意到学生概念发展的层次,将使学生只能无意义地死背课业,而不是理解它们。 理解的运用有时也包含感受、情绪,或拟情(empathy)等。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生活关系,如要能了解对方的言行,则要先打破「自我」的狭隘圈子,而能设身处地从对方的眼中来看世界。 人文科学中尤其重视拟情的理解,指的是个人设身处地意会到别人的存有与行动。有异于自然科学中的因果解释,因其着重于决定事物或现象的原因,试图从规律性的关系来把握现象。然而由于人文研究的中心主题,是人类行为意义的探究与掌握,理解成为必要的活动。特别是重视人类主体性地位与价值的诠释学(Hermeneutics),其主要代表人物如狄尔泰(W.Dilthey,1833~1911)、海德格(M.Heidegger,1889~1976)、和嘉达美(H.G.Gadamer)等人,更将理解视为人文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在学习方面,理解指在认知学习后,能切实掌握讯息,形成概念的一部分,且必须经领会(understanding)而来。理解属于较严谨而深入的了解,而领会则程度稍浅,但也有人将领会译为「理解」,因此,有时其涵义相通。理解行为的三种类型如下。 1.转译(translation):指能将讯息转化成其他语言,或其他术语或其他形式的讯息,包括给讯息的各个部分赋予意义,并将它们分离孤立出来。能够这样做就表示已经有了理解,然后才能仔细而精确地改写某项讯息,或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此时语言虽然改变了,但最初的内容却不变。 2.译述(interpretation):就是将讯息视为一个观念的整体,且将其中的观念重新安排,成为一新的结构。这个新结构必须顾及观念之间的相对重要性、相互关系,并要符合原有讯息的描述和内涵。与转译在文句上的要求有类似的地方,但是转译主要是指转化成不同的语言,或将一种讯息加以改写;而译述的重点是在于将讯息予以重新解释,但原来的意思不变。 3.推论(extrapolation):是在了解之后,就已知的材料,所做的预测或推估。学习到了能推论的时候,表示对材料有了相当或透彻的了解,而且能够就这些材料,推测其后可能牵涉到的材料或讯息、知识的形成。 理解常与阅读并用,如「阅读理解」(readingcomprehension)。但一般是指较广泛,与各式各样讯息沟通有关联的一种,而非仅指书写的文字材料所含的讯息而言。而此处所用「讯息沟通」一词,比一般所用的要有限制,因理解是指「完全了解」或「充分把握」,只包括代表了解的最低层次,系指一种了解或领悟;个人因此知道沟通的内容,且能利用所沟通的材料或观念,而不需关联到其他的材料。--作者:陈碧祥★了解、明白。【造句】上课时若有不能理解的地方,要勇于发问。★了解、明白事理。《宋史.卷四三三.儒林传三.林光朝传》:「然未尝着书,惟口授学者,使之心通理解。」能以自己的口语、文字或其他符号,将已知的事实与原理、原则作成解释,称为「理解」。
1、QEMU文档提供了一些模糊的选项的信息,但还是能够理解一二的。
2、“如果你不花时间去理解他们的文化,你最终就容易流露出骄傲自大和高高在上的情绪。”卡彭特先生说。
3、我们祈祷箱子不要发生意外(比如时有发生的坠落船舷),那么项目将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到底是什么将国家和国家、洲和洲联系在一起。
4、二天太广阔了,不由得令我深惭自己的渺小;宇宙无穷无尽,不由得令我感叹人生的短暂。"白驹过隙",我似乎理解了古人那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又望星空,夜空深邃依旧,群星明亮依旧,蛙叫虫鸣也依旧。
5、二大雄此时才开始理解爸爸曾经说的开卷有益是什么意思。
6、女人有时对真情期望过高,老是将真情理解成永恒不变的东西。有些真情的确是永恒的,但永恒的前题必须是具体的情感已经相对凝结,就像一个故事中说的那样。
7、你想把情敌撵走,我能够理解这种心情;你拼命保住自己的心上人,防止节外生枝——这是很自然的事!至于要打死他,就因为他赢得了爱情,这可真像小孩子,自己摔痛了,却去打那地皮。冈察洛夫我拉着“卡布”在院里散步。听到妈妈叫我回家,我拼命的往家跑,卡布也跑了起,像是在和我比赛。
8、九用温柔开垦一方乐土,播种爱情的种子;用体贴托起一轮太阳,温暖真情的嫩芽;用理解建造一个港湾,浇灌浓情的大树。绿*情人节到了,愿我们的爱情结出美丽的果实。
9、第三,如果英语确实能保留标准特性,使之继续为全球各地的人所理解,那么这个标准将是老牌英语世界的标准,还是一个不同的新标准?
10、一百四老师是我们成长的领路人,是我们的朋友,老师尊重理解和爱护我们,言传身教,让我们受益终身,老师为我们付出心血和汗水,我们应该感恩老师。
11、如果透过《三国演义》,倒是更容易理解孙子兵法的原理。
12、有没有一种爱情可以是深爱,有没有一种爱情可以多一点理解、关心跟疼爱,而少一点等待跟猜疑,两个人在一起不只是为了打发寂寞。
13、学会理解欣赏的眼光去看对方,而不是以自以为是的关心去管对方。
14、如果我们大家都能理解该地区在无脊椎动物群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就可以设法保护它。
15、他说,这个过错太大,我甚至不敢求得原谅。如果一定要伤害她,我宁愿离开。墨青城145已写好的故事不会因为我再读一遍就更改了结局,犯过错的人不会因为我再爱一次就痛改前非。琉玄146给Jane发封坦诚的信,告诉她她自己的行为粗鲁和不专业,以便Jane可以理解她行为的过错并且以后可转变。
16、每个文化对人身体的敏感部位都有其独特的理解方式,有人将这些部位视为至高无上的,也有人认为这是污秽不堪的。
17、勤奋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思考是理解知识的利器,读书是掌握知识的捷径,练习是巩固知识的方法,讨论是理解知识的妙招,探求是创新知识的途径。
18、女人不能理解为什么男人可以只靠看后视镜熟练将车停进一个狭小的车位,但他们却不能找到她们的G点。
19、愧疚,可以让我们对家人多一份孝顺,少一份叛逆;愧疚,可以让我们对朋友多一份忠诚,少一份虚伪;愧疚,可以让我们对老师多一份理解,少一份谩骂;愧疚,可以让社会多一份责任、多一分承担、多一份美好。
20、三情人之间需要有八个字,那就是:信任、理解、宽容、默契。现在我用这八个字来祝福我们的爱情,愿我们快乐一辈子,恩爱到永远。
21、不要试图控制别人,不要要求别人理解你。
22、多数的数学创造是直觉的结果,对事实多少有点儿直接的知觉或快速是理解,而与任何冗长的或形式的推理过程无关。
23、随著他们的容忍度以及善于推己及人的能力,中国人最先理解到身为人类所该拥有的共同人际关系。
24、模棱两可和含糊不清已不再为人所理解。
25、所以,这是所有的问题所在,如果双方都是很宽容和能相互理解的人,天蝎和金牛的婚姻是可能的。
26、憧憬是距离理解最远的距离啊。
27、翻译工作者总是会遇到许多的取舍,他们时常会遇到有好几种方法来表达原文,而最终的选择将会影响到我们用英语阅读时对文章的理解。
28、他的退场只能被理解为是一种抗议。
29、任何一个来自穷人家庭的中常智力的美国青年,只要他理解大学教育的价值,就可以找到上大学的办法。
30、经历过今年的创伤后,小心谨慎是可以理解的。
31、一百就像尼奥在电影黑客帝国中理解“那里没有勺子”一样,你需要认识到:"没有盒子"要走出。
32、起初,他不理解为什么人们总是打打杀杀,总是只识义气,不问公平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