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壹:de yī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见“ 得壹元宝 ”。
1、得壹元宝”是唐叛将史思明占据东都洛阳后铸造发行的货币,钱文“得壹”取初始之意,亦有一统天下的含义。
2、的记载:“史思明据东都,亦铸‘得壹元宝’钱……既而又恶‘得壹’非长祚之兆,改其文曰‘顺天元宝’”。
3、得壹元宝、顺天元宝:安史之乱,唐肃宗于乾元年间(公元759??762年)铸行乾元重宝大钱时,史思明占据洛阳铸此钱。
4、得壹元宝”因铸行时间短,发行量有限,钱文古拙,钱体厚重,形制大方,据说又是熔佛像之铜铸造而成,因而深受人们喜爱。
5、顺天元宝是由得壹元宝改制的。
6、乾元至熙宁才300多年,况《唐书?食货志》有明确记载,在朝大臣已搞不清“得壹元宝”,实属好笑。
7、从史思明铸造的铜、铁、银三种不同材质的“得壹元宝’,在较短的时间内。
8、开元通宝是唐朝三百年的主要铸币,另外还铸有乾封重宝、乾元重宝、大历元宝、建中通宝、咸通玄宝及史思明所铸顺天元宝、得壹元宝等。
9、唐肃宗李亨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史思明铸于洛阳,以一当开元通宝百,铜色暗红,制作工整,隶书“得壹元宝”四字旋读,拙朴明晰,背多有月纹,或星纹和祥云,因铸期短,较为稀少,故有“顺天易得,得壹难求”之说。
10、清代一本叫《古泉丛话》的书中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典当者将一枚得壹元宝典当给一个山西人,山西人爱不释手,给典当者“钱三万”。
11、笔者经过十多年的苦心寻觅,先后发现铜、铁、银三种不同材质的“得壹元宝”,铜质的一枚直径35毫米,穿径8毫米,厚2.8毫米,重19克,背上一仰月;铁质的一枚内外径与铜质的基本相同,重18克,背有四月;银质的一枚直径36毫米,穿径7毫米,厚2毫米,重13克,背上一仰月,“元”字左侧有?贯通钱背的铸孔。
12、据《历代钱谱》记载,得壹元宝为“思明并销洛阳铜佛所铸”,与开元钱并用,以一当开元钱一百。
13、这两种钱币传世很少,“得壹元宝”尤其罕见,为稀世珍品。
14、后铸的“得壹元宝”,后发现“得壹”两字不吉利,便改为“顺天”,铸“顺天通宝”。
15、得壹元宝”铸行后不久,史思明觉得“得壹”这一名称有得到一时的各种解释,有一种国运不能长久之兆,有悖于他这个一心想当皇帝的急切心理,于是改元“顺天”。
16、以一当开元通宝百,铜色暗红,制作工整,隶书“得壹元宝”四字旋读,拙朴明晰,背多有月纹,或星纹和祥云,因铸期短,较为稀少,故有“顺天易得,得壹难求”之说。
17、我国最早的“钱树”是唐朝的“得壹元宝”。
18、安史之乱平息之后,毁佛所铸的得壹元宝,又被“还将铸佛”,真是耐人意味。
19、有人以3万钱换1枚“得壹元宝”。
20、史思明在洛阳铸得壹元宝和顺天元宝当百钱。
21、得壹元宝传世不多,早有“顺天易得,得壹难求”之说,因而得壹元宝素为泉界珍视。
22、关于得壹元宝铸造的时间,钱币学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铸于乾元二年,另一种认为铸于上元元年。这样,很快就废止并收回了得壹钱,新铸“顺天元宝”钱,“顺天”形制、比值、色泽均同于得壹元宝。
23、元年六月,史思明进入洛阳城,其后开始铸行得壹元宝钱,才应该符合情理。
24、这说明,得壹元宝的铸行、流通,只是昙花一现。
25、由此推断,得壹元宝废止时间应在上元元年夏季。
26、后铸造的“得壹元宝”和“顺天通宝”,同样颇得藏家青睐。
27、得壹元宝数量最少,可见它后来传世极少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28、唐“安史之乱”,史思明销毁洛阳铜佛,铸“得壹元宝”。
29、白雕羽翼壹展飛入千丈高空,直入雲端,山巒在眼下不斷倒退,落日的余輝將晚霞映得壹片炫麗,遠處有雪山,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山川,壹派江山如畫。
30、得壹元宝就是在这动荡的时期产生的。
31、据东都铸顺天,得壹大钱,以一当百。
32、得壹元宝制作工整,钱径约3.5厘米,重12.5克左右。
33、1992年,在洛阳考古发掘的一座唐代安史之乱时期的墓葬中,出土有当时流通的4种钱,其中开元通宝10枚,乾元重宝16枚,得壹元宝3枚,顺天元宝7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