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砖:diāozhuān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刻有花纹的砖头。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五章第二节二:“一二一○年,侯马董氏兄弟建造的砖墓,装饰最为华丽。墓中四壁砌满雕砖。”
1、这从宋杂剧中五人作场、三段演出的形式可见端倪。一方刻有12世纪初著名宋杂剧演员丁都赛形象的雕砖。
2、1987年在浙江省黄岩县潮济乡潮济铺村灵石寺塔内发现的吴越国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吴越奉宋朝正朔)前后优戏人物雕砖六块,正是这种现实的反映。
3、雕砖门楼,有吴淦书匾额“竹苞松茂”四字,楼厅装修极为精致,扇窗装有法国进口的彩色花玻璃,以蓝色为主。
4、这些宋杂剧雕砖形象生动地将宋代杂剧展现在我们面前。
5、挂髯也始见于北宋杂剧雕砖。
6、北宋末至金元时期的杂剧雕砖,或4人或5人,皆有装孤。
7、府内既有传统的四合院和亭台楼阁,亦展现了明显的欧式及日本风情,并藏有大量优秀的石雕木雕砖雕和壁画作品。
8、宋杂剧艺人丁都赛雕砖。
9、西跨院门楼镂空雕砖花纹。
10、和其他有关记载,当时的昆山腔在行当体制的构成上,除杂扮一类外,已有老生、正生(小生)、老外、末、正旦、小旦(闺门旦)、贴旦、老旦、大面(净)、二面(副或付)三面(丑)十一行;小生中又有巾生和纱帽小生等分支;贴旦中包括武小旦;大面中也有红面、黑面和白面之分。以偃师和温县杂剧雕砖为例,若按杂剧段数分,中央戴簪花幞头执立轴画或执扇者为艳段,戴展脚幞头执笏者与戴东坡巾托包袱或执骨朵者为正杂剧,浑裹簪花吹口哨者与托鸟笼或叉手者为杂扮;若以角色说,中央戴簪花幞头执立轴画或执扇者为引戏,戴东坡巾托包袱或执骨朵者为末泥,戴展脚幞头执笏者为装孤,浑裹簪花吹口哨者为副净,浑裹簪花托鸟笼或叉手者为副末。
11、中的杂剧及散乐题材雕砖。
12、虽然受地形和空间的限制,但该按规矩走的绝不苟简,走进门楼,必是雕砖镶嵌的影壁。
13、有杂剧角色五人,其化装形象与偃师杂剧雕砖相近,均为当时常见的杂剧角色:末泥、装孤、引戏、副净、副末。
14、另外,从宋代杂剧雕砖上面的人物形象来看,当时杂剧装扮已经有了服饰上的简单区分,如装官的、装村民的等,另外也运用了少量道具,常见的如引戏随身携带的扇子、装孤所拿的笏板、副末所持的杖等。
15、出土的这些雕砖中有的人物手拿竹竿,大约为末泥色(一说引戏色);有的雕砖人物头戴硬壳展角幞头,褒衣博带,执笏,应是装孤;有的雕砖人物根据其穿着特征为副净;还有的雕砖人物手指插于嘴中吹口哨,为副末。
16、以偃师和温县杂剧雕砖为例,若按杂剧段数分,中央戴簪花幞头执立轴画或执扇者为艳段,戴展脚幞头执笏者与戴东坡巾托包袱或执骨朵者为正杂剧,浑裹簪花吹口哨者与托鸟笼或叉手者为杂扮;若以角色说,中央戴簪花幞头执立轴画或执扇者为引戏,戴东坡巾托包袱或执骨朵者为末泥,戴展脚幞头执笏者为装孤,浑裹簪花吹口哨者为副净,浑裹簪花托鸟笼或叉手者为副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