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胫:zú jìng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亦作“ 足踁 ”。小腿。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事类》:“或微言美事,置於闲散,是缀金翠於足脛,靚粉黛於胸臆也。” 宋 徐积 《大河上天章公顾子敦》诗:“下不漏足脛,上突为背疽。”《东周列国志》第九一回:“吾足踁损伤,急欲就医。”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予至少迟,巫已登其颠矣。以红布为帕而勒其首,束其腰者亦用红布,更为红布膝袴著足脛间,如妇人装。”★亦作足踲。
1、【方剂主治】三焦气不升降,脾脏衰弱,胃气虚满,不思饮食,旧谷未消,新谷又入,脾胃气弱,不能磨化,谷气减耗,肌肉瘦瘁,面目萎黄,寒湿结瘀,饮气下流,渍伤肝肾,足胫虚浮,怠情嗜卧,四肢不收。
2、【主治】心气不足,志意不定,神情恍惚,夜多异梦,忪悸烦郁,及肾气伤败,血少气多,四肢倦怠,足胫酸疼,睡卧不稳,梦寐遗精,时有白浊,渐至羸弱。
3、前足胫节端部常具爪状突出物或具刺。
4、《甲乙经》:气喘、热病衄不止,烦心善悲,腹胀,逆息热气,足胫中寒,不得卧,气满胸中热,暴泄,仰息,足下寒,中闷,呕吐,不欲食饮,隐白主之;腹中有寒气,隐白主之;饮渴身伏多唾,隐白主之。
5、《症因脉治》卷三:“心热痿软之症,四肢关节不能活动,足胫纵缓,不能收持,如枢纽之折而不能提挈,面颊常赤,心烦意乱。
6、中足胫节端距长,跗4~5节。
7、后足胫节和跗节有呈环状的刺。他的记忆里满是细节和数字。
8、后足基节后外端角齿状;足粗壮,膝部有白绒斑,前足胫节外缘有3齿,跗节具两弯曲的爪。
9、后足胫节无强刺或有小刺。
10、性野逸,不修威仪,贵人延客,麻衣草屦、足胫赤露坦然于其间,剧谈豪饮,傍若无人。
11、亦指下元虚寒,阳气上越之证,证见足胫寒冷,而反微红似酣,兼见形寒,脉沉细,或伴大便泄泻,又称戴阳,为虚脱证候之一。
12、【主治】诸湿客搏,腰膝重痛,足胫浮肿,筋脉紧急,津液凝涩,便溺不利,赤瘾疹,疽痈发背,疥癣走注,脚气,疮疖。
13、古书上说,玉衣全部叠如鱼鳞,足胫
14、后足胫节端部具外端刺或缺。
15、足黑褐色,中足胫节端部有两个距。
16、后足胫节端部具1长刺;腹管外露。
17、酒后胃热,醉卧当风,复盛水湿,致成酒疸,身目黄,腹如水状,心中懊侬,不食,时欲吐,足胫满,小便黄赤,面黄而有赤斑。
19、《甲乙经》:“气喘、热病、衄不止,烦心善悲,腹胀,逆息热气,足胫中寒,不得卧,气满胸中热,暴泄,仰息,足下寒,膈中闷,呕吐,不欲食饮,隐白主之。
20、前足胫节的距细而直,足跗节仅有4节,因而又称为寡节小蜂。
21、后足胫节端部有1个大距是本科最显著的识别特征。